常念的“南无阿弥陀佛”究竟啥意思?译成汉语,才知很多人读错了
佛教诞生至今已有超过2500年的悠久历史。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伽耶城证悟后,开始在各地游行传授佛法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比丘和信徒。他们在佛法中找到了心灵的长久宁静。因此在释迦牟尼圆寂之前,佛教已经拥有庞大的信徒群体。随着佛陀圆寂,佛经一开始是口口相传,后来才被记录成文字形式,最终传播到世界各地。
传说中,佛教传入中国有一个美妙的故事。据说公元64年(东汉永平七年),汉明帝刘庄在南宫过夜时做了一个梦,梦见一个身高六丈、头顶放光的金色人形从西方飞来,在殿内盘旋。第二天清晨,汉明帝将这个奇异的梦告诉了他的大臣。
大臣中有一位名叫傅毅的博学之士回答道:“西方有一位被称为佛的神灵,与陛下梦中所见相符。” 汉明帝大为欣喜,随即派遣大臣蔡音、秦景等人前往西域,将佛经、佛法和佛像带回中国。公元68年,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寺——白马寺。
佛教在中国扎根,并获得广泛信仰,导致涌现出多种宗派。在北魏时期,净土宗创始人慧远提出了“口称念佛”的理念,旨在实现身心的皈依。唐朝时期,又传播开了“持名念佛”的修行方式,即不断口头念诵佛号。
在庙宇中,我们常听到僧侣诵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这即是“持名念佛”的实践。然而,这个念佛口号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而来,因此在发音上存在一定差异。许多人甚至在念诵数十年后仍未掌握正确发音。
“南无阿弥陀”中的“南无”应当发音为“ná mó”,这是汉唐时期的古音译法。信徒们认为,在持名念佛时,除了要心诚,还必须准确地发出音节,才能感动佛神并获得庇佑。
“南无”这两字代表皈依和恭敬,因此是表示尊敬和礼拜的词语。因此,对这两个字的音译应当严格按照梵文的发音来进行,理解了这两字的发音和含义后,“南无阿弥陀佛”这句话的意义就变得清晰明了。
“阿弥陀佛”代表着西方极乐世界的导师,是佛法的象征。将“阿弥陀佛”翻译成汉语时,“阿”译为“无”,“弥陀”译为“量”,“佛”译为“觉”,合起来即为“无量觉”,在佛教中,这代表着无所不知无所不觉的境界。
这一含义在《无量寿经》中的四十八愿中得以体现,这四十八愿实质上是“无量觉”的精要。若要深入探讨,可延伸至《无量寿经》,甚至扩展至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最终解释则源自释迦牟尼佛所传授的一切法。可见,“无量觉”这三字的内涵十分深远。
据《观经四帖疏》所载,称呼“阿弥陀佛”的人,即代表着其实践:因为遵循这个义理,必然会获得往生。“阿弥陀佛”这句话是佛法的总纲要,当信徒念诵“南无阿弥陀”时,便是在皈依无量觉,皈依佛陀。